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蔣彥龍教授研發井下緊急避險救生艙
2014-04-14 19:45:20
admin
336
據南報網2013年4月14日訊 3月29日和4月1日,吉林八寶煤礦相繼發生兩次瓦斯爆炸,造成35人遇難。此前,國家安監總局已出臺相關規定,要求企業建設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為礦難發生時無法及時逃離的人員提供庇護所。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蔣彥龍告訴記者,目前,礦難中90%的傷亡都是礦難發生后的二次傷亡。如果管理者按照要求,做好井下避難系統建設,完全可避免悲劇發生。
2010年開始,蔣彥龍開始從事井下救生艙研發。2011年,由他牽頭研發的純國產救生艙走向市場。這種救生艙可供礦難、地震等重大事故發生時,12人安全生活5天5夜。
航空技術在井下“開花結果”
今年36歲的蔣彥龍是南航人機與環境工程系主任。在南航,很多學生都知道蔣彥龍,31歲評上教授,32歲當上博士生導師,是當時南航*年輕的博導,曾多次被學生評為“我*喜愛的老師”、“我*難忘的老師”。
蔣彥龍一直從事飛行器環境控制與安全救生技術、密閉有限空間環境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一家礦井救援技術研發試點單位找到他,希望他運用在密閉空間環境控制方面的技術,攻克礦用救生艙的研制難題,蔣彥龍接下了這個任務。
因為國內沒有礦用救生艙的制造標準,*初的科研設計中,蔣彥龍和他的科研團隊面臨很多未知的挑戰。比如,在航空領域,艙體內空氣凈化靠電提供動力。但在礦井下,為了避免產生電火花,不能使用電源。經過反復的理論設計和實驗驗證,蔣彥龍*終采用液態二氧化碳氣瓶的壓力解決了密閉空間內空氣凈化的動力問題。
救生艙初步完成后,必須經過真人艙內試驗。每次試驗的時間是120小時。5天5夜,吃喝拉撒全在艙內。有時蔣彥龍和他的團隊親自進艙試驗。蔣彥龍告訴記者,這個過程很艱苦,但每次總會發現一些要完善的細節。在累計2000多個小時的真人試驗后,救生艙的性能基本穩定,擁有了15項專利技術。
產品打破國外公司壟斷
2011年,帶著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蔣彥龍創辦南京玖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并在江寧設立生產基地。近日,記者在江寧區公司的生產基地,體驗了一次模擬井下生存救援的“演習”。
救生艙約有10米長,1.7米高,遠看像火車車廂。穿過屏蔽有害氣體的過渡室,進入中央生活室,鐵皮包裹的密閉室內存放了食物、飲用水及應急藥物,通過后端設備室的自動環境凈化裝置,室內開始自動供氧,氣溫也逐步穩定在30℃左右。
產品進入市場后,廣受好評。目前國內有10多家生產廠家采用他們的核心技術。在這之前,國內的救生艙基本靠進口。位于江寧的生產基地現主要從事核心零部件生產。2011年,短短兩個月時間,公司銷售額就突破500萬元。去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