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唐藍山集團自主創新膜分離工藝加工大豆植物蜜
據大眾網2015年3月5日訊 大豆能做什么?想必人們至少會想到其豐富的下游產業鏈其中之一,豆類食品、豆油、豆粕等不一而足。但大豆能釀蜜,恐怕多數人會覺得十分新鮮。
大豆真能釀蜜嗎?“這其實是利用了一種國際先進的純物理納米過濾技術。我們通過自主創新研發采用膜分離技術,將國產的非轉基因優質大豆‘釀’出了植物蜜,外觀性狀幾乎和蜂蜜一致,甜味則來源于大豆低聚糖。”山東高唐藍山集團副總經理陳立國向記者解釋,大豆除榨油外,豆粕部分經低溫工藝加工可以做成分離蛋白、濃縮蛋白、膳食纖維等,而產生的工藝水則可以提取這種大豆植物蜜。
好產品與好商品的區別在于市場認可。植物蜜如何與消費者熟知的蜂蜜進行市場競爭?答案卻是,它能夠取代的不只有蜂蜜,還集合了酸奶、功能糖等多種產品的優勢。
“公司將這種新產品命名為益生植物蜜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陳立國介紹說,所謂益生元,是指不被人體胃腸道消化的食品成分,大豆低聚糖即是其中一種,能夠直達腸道末端,被對人類十分有益的雙歧桿菌(益生菌)“吃掉”,從而促使其成倍繁殖,維護人體健康。
“大豆低聚糖是從大豆中提取的一種功能糖,不僅可以促使雙歧桿菌增值,而且消化吸收不需要胰島素,非常適合糖尿病人。這種產品的市場前景非??捎^。”山東省臨床營養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杜慧真說。
“該新產品已經獲得QS認證和‘益生植物蜜’品牌的商標受理證書,上市后我們發現消費者認可度很高,北京、聊城已開設實體旗艦店,并經過規范化的市場調研、品牌定位、營銷策劃等,在天貓、京東等建立了商務平臺。”陳立國告訴記者。
大豆產業屬于行業集中度和壟斷性較強的一種產業,壟斷集中在上游種植,而集中度則扎堆于下游產品,不同公司的產品往往差別不大,包括油脂產品、蛋白生物、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以及生物活性物質加工,專業企業掌握起來并非難題,想突圍卻殊非易事。
“人無我有”的產品在大豆產業鏈上實屬罕見。大豆植物蜜這一生力軍的誕生,將藍山集團從一家*初做農產品初加工的企業,引到了功能食品產業領域,轉型升級初見成效。
“轉型升級不是另起爐灶,我們始終圍繞大豆深加工主業,從大豆粗加工,到大豆蛋白深加工,再打大豆植物蜜加工,可謂實現了產業三級跳。”陳立國告訴記者,比如豆粕做成的分離蛋白,每噸出口價格就超過了2萬元,膳食纖維價格超過5000元,僅蛋白與膳食纖維的附加值就超過4000元。
據了解,分離蛋白有很多指標差別,應用性還有待開發,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國內市場接受度也并不是很高,而植物蜜卻因其唯一性,或許將來能在市場上“一枝獨秀”。
“益生植物蜜將我們的產業鏈推向了更高端,附加值實現了倍增,與它相比,豆油成了低端產品。”陳立國說,公司已于去年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蛋白應用性實驗室,對大豆蛋白、膳食纖維以及植物蜜的應用進行全面開發,并將籌建功能食品研究院,聘請國內高校一流專家入院研究,深入開拓并占領這一潛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