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礦泉水采用反滲透技術處理不會產生溴酸鹽
據大洋網2008年7月7日訊 并不為消費者熟悉的溴酸鹽問題,日前因為其致癌傳言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即將出臺的《飲用天然礦泉水》新國標將對礦泉水溴酸鹽濃度加以限定,目前初定溴酸鹽濃度應低于0.01毫克/升。
記者獲悉,備受注目的礦泉水內溴酸鹽濃度,*終將由即將出臺的《飲用天然礦泉水》新國標加以限定。在*新的征求意見稿內,初步限定溴酸鹽低于0.01毫克/升,和國家飲用水標準一致。此外,新國標中也擬刪去礦泉水“菌落總數”限制,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作為配套修改,將對溴酸鹽指標達標有幫助。
溴酸鹽標準與國際接軌
國家質檢總局上周六在官方網站引述專家意見稱,常態下水中不含溴酸鹽,但普遍含有溴化物。當用臭氧對水消毒時,溴化物與臭氧反應,氧化后會生成溴酸鹽。“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認為溴酸鉀對實驗動物有致癌作用,但溴酸鹽對人的致癌作用還不能肯定,為此將其列為可能對人致癌的物質。”
目前天然礦泉水主要執行的《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成型于1995年,其中灌裝產品菌落總數要求低于每毫升50單位。為達標,礦泉水企業普遍采用了臭氧殺菌工,隨之極易產生溴酸鹽。 而本次修改預示著礦泉水國標在溴酸鹽上限制上將與國際礦泉水標準接軌。據悉,世衛對溴酸鹽的限制就是0.01毫克/升,歐盟規定為0.003 mg/L,美國規定為0.01mg/L。
瓶裝水抽查一成溴酸鹽超標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官網上同時透露,*近開展了瓶裝水中溴酸鹽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工作,檢測的104種瓶裝水有13種產品溴酸鹽含量超過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限量要求。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工程系碩士生導師傅亮對本報記者說,溴酸鹽是消毒時產生的一種副產品,在舊國標未列明溴酸鹽指標時,廠家也沒標識其濃度。不過傅亮也指出,像純凈水因為在預處理后是采用反滲透技術消毒,不會產生溴酸鹽。
業內稱不限菌落總數有助達標
記者發現,征求意見稿中另一處顯著修改就是將“菌落總數”刪除,轉而新增限制糞鏈球菌在內三種有害細菌。
廣東省瓶裝飲用水協會會長羅坦說,“菌落總數刪除后,臭氧問題容易解決了一些。”不過羅坦表示,新國標仍會對致病菌指標加以控制,但在沒有新工藝之前臭氧仍還將為業內*有效的消毒劑。
溴酸鹽問題也牽動生產企業。藍松天泉副總經理陳江峰對本報說,溴酸鹽濃度取決于水源和生產工藝,他認為,“放寬了菌落總數后,各企業只要在工藝上適度處理,相信達標會游刃有余”。對于不限“菌落總數”,達能旗下的依云礦泉水也將松一口氣。近年因微生物菌落總數含量超過中國有關標準,發生多起依云遭退運事件,達能表示“依云一直在與中國主管機關共同研究解決方案”。
礦泉水新國標主要變化如下:
完善了天然礦泉水的定義;界限指標去掉1項“溴化物”;限量指標增加3項 (銻、錳、鎳、“溴酸鹽”)、修改3項(鎘、砷、硼),刪除4項(鋰、鍶、碘化物和鋅);污染物指標增加2項(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礦物油);微生物指標增加3項(糞鏈球菌、綠膿桿菌和產氣莢膜桿菌),刪除1項(菌落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