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科院孟偉院長談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2014-05-14 18:33:36
admin
197
據環境保護部網2009年3月10日訊 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領域*大的科研項目——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日前正式啟動。為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水專項,本報記者針對讀者關心的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水專項技術總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
流域污染治理攻堅戰
水專項技術總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是國務院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
孟偉介紹說,水專項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流域污染治理的問題,核心是要通過水專項解決流域的生態健康問題,扭轉我國過度依賴“末端”減排的趨勢。實施水專項的目的不僅要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技術專利,還要通過科技的引導,帶動各地污水處理和水環境治理技術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體提升,解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重大實際問題,保障飲用水安全,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
孟偉說,水專項將選擇典型流域開展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保護的綜合示范。在實施過程中,水專項將通過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構建防治一體的環保體系,形成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政策法規標準制度體系,建立高效的環境管理體系;將通過積極探索科技含量高、資金投入少、環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不斷創新生產理念,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污染;將通過流域、河流、城市水環境管理制度設計以及水資源配置、污水處理、環境資源配置等各個環節,研究適用于我國經濟社會特點的財政、稅收、價格、投資、處罰、補償和信息公開、法律等綜合管理體系。
上百億投資如何管理?
孟偉說,水專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領域投入*大的科技專項,在“十一五”期間總資金投入112.66億元,其中,“國撥”經費45.43億元,涉及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上百個縣(市)地方政府,數百家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近萬名科研人員。
他說,當前我國正處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時期,2~3年內中央將投入900億元用于污水處理及管網設施建設、再生水利用、污泥處理處置和飲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預計能夠帶動3000億元內需。水專項的實施將為拉動內需、促進產業升級改造和節能減排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撐。
針對如何保證水專項經費管理時,孟偉說,水專項國撥經費由專項牽頭組織部門根據部門分工,按照主題、項目和課題的設置情況、各項目和課題任務執行情況、示范工程建設情況、年度計劃和進度安排、第三方獨立評估考核情況進行分配年度經費,報領導小組審批。
他強調,水專項管理辦公室將建立分層實施、全過程監管的評估監督體系,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和發揮獨立的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充分利用第三方監督和評估機制,發揮體制外的監督作用,切實做好水質監測、污染物減排、經費使用等方面的監管工作。水專項管理辦公室將聘請水質監測、財務審計、資金使用效率監管、示范工程運行情況監督等獨立機構從事第三方監督與評估工作,這對于確保專項研究不偏離方向,保證經費的使用效率和質量,了解專項研究進展等方面至關重要。水專項的組織實施將運用全方位、多層次的先進管理手段,大力推行中期檢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重點抓好工作節點,啟動階段抓好目標量化、實施階段做好中期檢查、完成階段做好目標考核。
監督評價工作不但對實施過程、目標完成情況、經費使用等進行評估,而且對組織管理的效率、經費投入產出比等方面進行評價。適時淘汰不及時完成研究任務和考核指標的承擔單位和課題負責人,對驗收排名后10%的項目(課題),適當實行末位淘汰,取消其承擔單位和負責人承擔水專項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實施階段研究任務的資格。
實施水專項將帶來哪些效益?
孟偉認為,水專項屬公益性很強的綜合項目,實施水專項有利于促進國家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完成,解決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面臨的緊迫難題。通過尋找地區經濟用水和水環境經濟的和諧平衡點,使用適應本地特點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總體改善方案和集成技術,能夠形成水環境保護的科學管理體制。
孟偉說,水專項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有效遏制水污染趨勢,營造優良的水環境氛圍,體現我國政府執政為民的治國理念,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是促進水產業的迅速發展,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擴大就業和增加全社會收入產生較大推動作用;三是本項目研發的系列成套技術與應用緊密結合,加速成果轉化速度,擴大環境保護行業的社會認知水平,帶動和促進行業全面技術進步;四是改善示范區水環境質量,美化項目所在區景觀,優化居民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環境意識,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外,實施水專項還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他告訴記者,水專項的直接經濟效益體現在促進水污染物削減、提高水污染治理投入的實效、水體質量改善、城市水循環系統科學化、節水和污水資源化,飲用水安全等多個層面。間接經濟效益包括因項目實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而創造的經濟效益。
他說,據測算,我國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0%,相當于每年損失4萬多億元。根據全國用水經濟的統計結果,每立方米用水可以產生176元的GDP,以2005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524.5億噸計算,水專項實施并發揮帶動作用后,即使按1%廢水可用于經濟發展的*保守估計,每年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在1000億元以上。因此,水專項產生的經濟效益遠大于項目的實際投資概算額,經濟可行性非常顯著。
水專項推廣及產業化前景如何?
在“十一五”期間,全國各地完成國家主要水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的任務繁重,對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的需求尤為迫切。孟偉指出,水專項正是通過引入國內外先進的水環境管理經驗和技術、國內外*新的研究成果,解決我國目前和未來的水環境問題。因此,從國民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視角觀察,水專項相當于對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市場進行前期培育。
他認為,水專項研發和集成的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技術體系推廣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具備產業化的基本條件。他說,國家部署的“節能減排”工作,地方政府全面開展的水污染治理工作,都為水專項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未來5年內,國家將投資3000億元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和利用工作,環保產業“十一五”期間預計可望保持15~17%的增速。水專項預期形成的成套技術在市場內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先進性優勢,技術產品預計的研發周期和投放時間符合市場需求,同時在技術管理以及投資渠道等方面也將得到政策層面的扶持。他說,水專項所研發的各項關鍵技術強調服務于國家重點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同我國典型湖泊、典型河流、城市水環境和飲用水安全的技術市場需求吻合。因此,水專項的實施既能夠支撐項目所在地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技術需求,又可以指導和推動其他地區類似工作的開展,技術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