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找到膜處理濃縮液消納途徑
2014-04-20 18:14:16
admin
259
據南京報業網2013年12月18日訊 2003年,在距離常州市中心約38公里,位于武進區雪堰鎮滸莊村夾山南麓的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成立。
歷史的巨筆一揮,歲月荏苒走進第10年。
現在的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生活垃圾填埋設計總庫容為478.6萬立方米,可使用年限(考慮焚燒因素)25.6年。采用“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建設,已建成改擴建、二期和續建三項工程,投資1.73億元,可用庫容為174.9萬立方米。按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的要求,建有填埋作業區、滲濾液處理區、生活管理區。填埋作業區由雨污分流系統、水平防滲系統、填埋氣體導排與處理系統和滲濾液收集與導排系統構成。滲濾液處理采用“水質均衡+預處理+兩級膜生化反應器(MBR)+深度處理(NF/RO)+濃縮液蒸發”處理工藝,處理能力為550噸/天,采用BOT方式建設和運行,出水水質達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表3標準。
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的專家評審,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獲得了國家Ⅰ級生活垃圾填埋場稱號。
在逐步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如何實現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快速發展一直是擺在全體人員面前的課題。
而在當時,在垃圾處理等方面,全國各城市并沒有一個能提供樣本甚至是借鑒的例子。
“全壽命”垃圾填埋就是這樣。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史東曉告訴記者,當時城市生活垃圾的集中無害化處理已成為困擾全世界所有城市的難題。他們在常州市城管局、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與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總院合作引進國內領先的“全壽命管理”理念,就是視生活垃圾填埋場為一個“生命體”,將其從“生”到“死”整個生命過程分為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封場建設、后期保養等四個階段。常州的這一做法屬全國首創。
2007年11月,完成了《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全壽命管理研究》的研究工作,獲得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課題成果在行業內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對填埋場的建設、運營、封存和后期保養有較好的示范作用,使填埋場*大限度地發揮其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于國內同類型的垃圾填埋場。
2013年4月,通過《納濾(反滲透)濃縮液回灌技術研究》課題的研究,找到了一種經濟、可行的濃縮液處理方式,能有效地降低運行成本,對保障滲濾液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一定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今年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又成功申請到了兩項市級科研課題。一是科技支撐研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二是應用基礎研究——《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收集系統結垢成因及其控制對策研究》,獲得市級科研資金資助15萬元。
面對未來,常州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全體人員唯有選擇繼續前行。
在他們的腦海中,一張更大的藍圖已然鋪開。
滲濾液提標擴能BOT項目處理規模為550噸/日,垃圾滲濾液處理采用生化預處理+深度處理工藝,處理后水質要求達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規定的表三排放標準。項目土地無償提供中標單位成立的項目公司使用,項目特許經營期20年(含建設期)。
常州市工業固體廢棄物安全填埋場為分期建設,庫區設計總庫容約45.3×104立方米有效庫容為40.7×104立方米。一期工程設計庫容為10.6×104立方米,有效庫容為10.3×104立方米。填埋服務總年限為16年,一期工程服務年限為7年。一期平均建設規模(2010~2016)為16400t/a,其中固化處理8700t/a,直接填埋處置7700t/a。